融合發展進代的新聞要求
發布時間:2020-08-20 16:00
武漢科技報記者 張宇弛
近期,為響應湖北省新聞工作協會,報社組織進行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問百答”學習活動,令人受益匪淺。
網絡技術的普及,在加快新聞傳播的同時,也讓所有上網的公眾利用網絡有自由表達宣泄的機會,導致網絡充斥著不同意見聲音,通過這次學習,特別是“如何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這一章節我認識到,在全媒體時代要提高新聞輿論引導力,就必須更新觀念,提升傳播力。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作為曾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科技戰線記者,作為一位基層媒體人對身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責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認識到在融媒體的到來使輿論環境正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且不斷變化著,面對這些變化新聞宣傳工作如何展開?
面對疫情,隔離是有效防范疫情蔓延的方式之一,而物理上的隔離不可避免對傳統媒體尤其是報刊類媒體帶來了重大沖擊,互聯網傳播渠道成為媒體傳播的主渠道。疫情期間我常思考如何寫出滿意的新聞稿件,自媒體已經成為傳播的重要力量,人人都可以借助手機及時生產和傳播信息。如何讓自己的稿件在爆炸的信息里脫引而出?閱讀量是最直觀的表達,疫情期間,完稿后,我會對比自己幾篇稿件的和別人稿件的閱讀量,為什么有的閱讀量高?有的閱讀量不盡人意?這些問題催促著我們轉變思路,以前的稿件主要載體是報紙,疫情期間的稿件主要載體是互聯網,是新媒體,我們的文章要適應新媒體的表達形式,才能更易閱讀,才能更有閱讀量。
疫情考驗著媒體人抓熱點,抓熱度的能力,而后在采訪社區買藥網格員豐封時,我由于想更細致的了解他的工作與生活,幾番采訪而錯失了新聞熱度,也應證了這一點,疫情里我們采訪醫生、采訪志愿者、采訪快遞小哥、采訪社區工作者,走進疫情一線的每個角落,聽他們的故事,也希望自己成稿更有效率。通過這次學習,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了新聞輿論工作有著復雜的系統體系,面對新的歷史發展,要改變傳統宣傳模式,科學利用社會資源,改變傳統僵化的工作態度,利用全媒體新科技的優勢,將新聞信息更高效地傳遞出去,以獲得更好的社會傳播效果。要重視網絡和自媒體影響,發揮正面引導的作用,推動話語權,探索利用外部資源和外部媒體力量支持。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互動,實現對新聞素材采集、編輯、發布一次成型,多平臺發布的策略,增強服務性和大眾的互動,學會對新聞信息進行科學劃分,利用新媒體實時傳播優勢,提高出稿效率。
這次學習令人感受頗深,無疑為我們今后工作素養的提升,進一步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夯實了理想和理論基礎。日常工作中,我會繼續加強自身的職業素養,提升采編、攝影、視頻制作等全媒體的實戰操作能力,建立素材資源庫,強化團隊意識和資源共享,了解媒體最新技術和發展方向,肩負起一個媒體人面對時代的洪流應該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責任。
上一篇:勤學苦練 逐夢新聞
下一篇:精準把握黨報評論的時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