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為何獲大獎——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探究
發布時間:2018-01-04 15:28
中國新聞獎是全國優秀新聞作品的最高獎,旨在檢閱我國新聞工作年度業績,展示“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和“走轉改”活動成果。2017年11月2日,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正式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87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4件,一等獎50件(含10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0件,三等獎143件。這些獲獎作品集中體現了全國新聞戰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在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過程中的成功探索。
綜觀本屆獲獎作品,有以下五方面特點:
主題重大 立意高遠
主題重大、立意高遠是本屆獲特別獎、一等獎的新聞作品的顯著特征。
在行文布局方面,站在重大歷史事件的節點上,圍繞重要思想戰略,以寬廣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呈現宏觀脈絡。人民日報文字評論《以信仰之光照亮奮斗之路》既有歷史縱深,又有現實觀照;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思考。將中國共產黨95年的歷史,放到改變中國命運的歷程中考量,呈現共產黨人堅守共產主義理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偉大業績。經濟日報文字評論《走向經濟治理現代化的中國探索》以“怎么看”“怎么干”為視角,對辯證處理政府和市場、供給與需要、公平與效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等關系進行深入分析,闡釋如何推進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治理現代化。
在報道技巧方面,既抓住重大主題,又巧妙切入話題;既重視畫面的精雕細琢,又重視敘事節奏的張弛有度。合理使用運動鏡頭、縱深鏡頭,強調人、事件與環境的關系,融情于景、真實感人!杜眱合驖^立——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系列活動紀實》以“弄潮兒”寓意走到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和中國領導人,緊扣“習主席的G20杭州時間”,以大國外交、峰會成果、領導人風采為邏輯線索組織材料,展現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驚心動魄160分鐘——首次揭秘“長五”推遲發射》選中重大選題中的小概率事件,以廣播特寫展現火箭推遲發射背后驚心動魄的全過程,并獨家采訪權威專家獲得權威回應,彰顯了中國航天人在關鍵時刻挺得住、能力強的航天精神。中央電視臺電視專題《永遠在路上》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所取得的卓越成效,用更可感可觸的細節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人們更真切地感知反腐的驚心動魄和任重道遠。
圍繞中心 服務大局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做到思想上有高度,工作上有力度,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本次入選中國新聞獎的作品題材豐富、案例典型,充分反映了全黨全國人民深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創新實踐。
經濟題材報道緊扣時代脈搏。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山東廣播電視臺《“僵尸企業”重生記》敏銳地抓住“僵尸企業”創新性改革重組的線索,對企業、政府、銀行、職工等大量人員進行深入采訪,對各種矛盾沖突和企業重生的過程進行了充分展示,是一篇有深度、有溫度的經濟報道!耙粠б宦贰背h是中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命題,也是新聞素材的“富礦”。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海上絲路看深商》秉承“小切口、大時代”的創作思路,立足地方、反映現實,以“深商”為樣本,展現他們在海外追求各自“中國夢”的故事,并重點詮釋“一帶一路”互利共贏理念。
科技題材報道提振人心。光明日報消息《1445種全新病毒科被發現》報道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研究所發現了1445種全新的病毒科,并從遺傳進化的角度揭示了RNA病毒發生和進化的基本規律。該報道在國內中文媒體首發,和《自然》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時間幾乎同步,在傳統媒體傳播速度式微的當下,這樣的強時效尤為可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速度與激情:“中國標準”動車組成功通過時速420公里高速交會試驗》對中國高速鐵路的技術發展和演變進行了邏輯性梳理,以數據為基礎,還原客觀事實,現場感強,呈現了中國標準動車組歷史性的一刻。
民生題材報道充滿人民情懷。農民日報《“農改居”:農民的權益只能增不能減》闡明了“農改居”中維護農民權利的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辦的問題,表達出了堅決維護“農改居”中農民合法權益的鮮明觀點,滿懷對農村農民的深厚情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我的東北我的家》從普通人的視角講述家國情懷,從感性的維度思考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發展現象,既直面問題,又傳遞希望,為國家振興東北戰略的實施營造了積極的輿論氛圍。經濟參考報調查性報道《拿什么拯救你,一“號”難求》從普通患者、醫務工作者的“平民視角”以及醫院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的中觀、宏觀視角揭示“掛號難”“看病難”所折射的醫療資源不平衡、供需矛盾尖銳、制度設計不完善等問題,并提出中肯建議。稿件采訪扎實、回應民生關切。
深入基層 服務群眾
基層是新聞工作之源,群眾是新聞工作之根。但凡經得過時間淬煉的佳作,大都來源于基層,植根于群眾。在眾多獲獎作品中,一批體現“走轉改”精神的作品脫穎而出。它們敏銳地捕捉到中央精神與基層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小故事中反映大時代、生動展示作品的思想性與人文性。
深耕基層,采訪扎實。2017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年,各媒體紛紛扎根基層、深入調研。中央電視臺記者五次往返“懸崖村”,與村民同吃同住近一個月,在昭覺縣采訪近50天,歷經6個月的時間最終完成《“懸崖村”扶貧紀事》這部作品。記者通過深入鄉村、下苦功夫的方法,記錄扶貧攻堅這項偉大工程中基層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艱辛,為國家的扶貧攻堅提出可操作性意見。遼寧廣播電視臺記者歷經2年時間,三進五臺溝,與村民同吃同住,采訪人物100多人次,積累了近2萬分鐘的訪談錄音和原生態音響素材,創造性地運用“廣播紀錄片”的形式,最終推出廣播專題《三進五臺溝》,這部作品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提出的“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等重要論述,生動報道了駐村干部在五臺溝村駐村扶貧的過程,以及這個東北山村所經歷的蛻變。
以小切口洞察大變革。光明日報調查性報道《三十年回望塔元莊》以30年前習近平同志曾對其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的冀中農村——塔元莊為例,呈現當地如何沿著“半城郊型”的經濟發展路子,開創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局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宏觀背景,山西日報《別了,白家莊礦》從全國煤炭“去產能”大潮中第一批關閉的白家莊礦的兩對父子礦工切入,以“告別”為契機,以“新生”為內核,歷史與現實交織呼應,將“去產能”的重大意義灌注于兩對父子的感人故事中,以小見大,以情動人。
中國故事 國際表達
本次國際傳播類獲獎作品注重拓寬國際視野,精心設置議題,掌握輿論主動權;完善對外話語體系,傳遞中國價值理念;培育多元媒介形態,提升綜合傳播能力,展示了中國國際話語權和媒體傳播力的同步提升。
精心設置議題。聚焦重大國際問題,準確把握“時度效”,掌握輿論主動權對國際輿論傳播至關重要。針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事件,國內主流媒體及時發聲,人民日報推出《究竟誰在破壞國際法》、光明日報推出《濫訴、妄裁和霸權難撼中國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中國日報推出《Manila urged to put aside upcoming ruling(消息人士呼吁菲方擱置即將公布的仲裁結果稱中方不會基于裁決重啟涉爭議談判)》等作品,在關鍵時刻有力駁斥了國外政治力量企圖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不法圖謀,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維護主權的堅定立場,發揮了引導國內輿論、影響國際輿論的關鍵作用。
傳遞中國價值理念。通過優化對外話語傳播和表達方式,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潤物無聲地傳遞中國價值、體現中國影響。中央電視臺《錦繡記(海外版)》用講故事的方式,展示了中國悠久燦爛的蠶桑技藝和絲綢文化。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我們的更路簿——三沙屬于中國的歷史證據》循著“更路簿”的歷史遺跡,讓觀眾了解中國是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經營、最早持續不斷地進行行政管轄南海的事實,成為引導南海話題輿論的有效外宣作品。
培育綜合傳播平臺。努力形成媒體融合的傳播業態,占領網絡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中國國際廣播電臺《Studio+脈動中國》積極推動融媒體傳播,利用官方APP、網站、微博、微信、第三方平臺等對節目內容進行推廣,收到良好效果;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中國一點都不能少》重視傳播節奏和時效度的結合,策劃推出圖片、H5動圖、海報、文章、視頻、九宮格圖解等形式,第一時間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表達中國態度、中國立場,有力引導了廣大網民理性表達愛國熱情。改革創新 融合發展全國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形成了一批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表達生動、載體先進的新作品,提升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據統計,本次媒體融合作品中,有1件作品獲特等獎,5件作品獲一等獎,6件作品獲二等獎,13件作品獲三等獎,占獲獎總數8%。
改革創新 融合發展
全國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形成了一批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表達生動、載體先進的新作品,提升了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據統計,本次媒體融合作品中,有1件作品獲特等獎,5件作品獲一等獎,6件作品獲二等獎,13件作品獲三等獎,占獲獎總數8%。
創新性設置議題,用互聯網思維構建新報道視角。特等獎作品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圍繞重大主題、話題、熱點新聞確定選題,按照傳統線路和新媒體終端的傳播要求,在同一主題下進行的分類采寫、適配制作、多元發布,形成全媒體合力。中國青年網在馬克思誕辰198周年當日推出專題《您好,馬克思》,通過調研80后、90后青年群體對馬克思的了解情況,共同探討重讀馬克思的時代意義,為青年群體開辟了一條了解馬克思的嶄新途徑。央視新聞客戶端《【獨家視頻】工作15個小時出席19場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廣泛采集、大容量集納了習總書記參加G20峰會的一天活動內容,采用拍攝、動畫、一圖評論、后期制作等創作手段,真實呈現習總書記以高超智慧、卓越的領導力成功開展大國外交的風采,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互補、強勢發力的效果。
多樣化呈現傳播,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頻共振。新華網《學習進行時》緊扣時局,充分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關注原創數量,注重原創作品品質,對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活動及講話精神進行了高效務實的解讀,表現形式多樣化,展現了良好的品牌影響力和傳播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打造的《最燃倒計時!G20,精彩浙江與世界美妙對話》集納各類圖文、音視頻、交互式多媒體報道超過300篇,內容橫跨5個月,在G20杭州峰會倒計時“100天”“30天”這兩個節點,分別推出兩部精彩視頻短片,因創意獨特、畫面精美在朋友圈火速刷屏,F代快報網網絡專題《無人區·52載守邊人》以H5的形式講述了76歲老人魏德友在中哈邊境無人區義務守邊52年的故事。在產品形態和傳播平臺的選擇上,不僅瞄準了移動端,而且拓展到公交地鐵和戶外大屏,真正實現了“用戶在哪里,傳播就在哪里”,為主流話語占據傳播主渠道提供了借鑒意義。
新時代,新聞作品要緊貼時代脈搏,演奏最美和弦,唱響主旋律。黨的十九大吹響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嘹亮號角,新聞工作者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堅定“四個自信”、保持人民情懷、不斷改革創新,推出更多優秀的時代佳作。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
原標題:這些作品為何獲大獎——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探究
。▉碓矗褐袊泤f網)
上一篇:全媒體語境下黨報智庫功能的應然與實然
下一篇:以融合創新推動重大主題報道出新出彩